央国企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风声,最近就传出“国央企要涨工资”的消息,听到这个,我都有点小激动。毕竟,这两年消息面不太乐观,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,这要是真涨工资,那可太让人振奋了!
不过,仔细一琢磨,这事可没那么简单。追溯源头,原来是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。
文件里目标明确,到 2035 年,要培养出 2000 名左右大国工匠、10000 名左右省级工匠、50000 名左右市级工匠,还有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。第十四条更是直指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,强调多劳多得、技高多得、创新者多得,要完善各种机制,推动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、能力素质等的薪酬分配制度,探索年薪制、协议工资制、股权激励等,还着重提到强化国有企业政治责任,发挥国央企的带头作用。
听起来是给咱打工人谋福利的好事,可仔细一想,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。
先说说学历“贬值”的事儿。现在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,2024 年都达到 1179 万人了,研究生 105 万,博士毕业生 12.58 万。学历高的人一抓一大把,可就业却难上加难。单位就业比例下降,慢就业比例上升,大家都卷得厉害。而另一边,制造业人才缺口大得很,近 3000 万人呐!蓝领工人收入却在稳步上升,像焊熟练工,一个月轻轻松松破万。这说明啥?说明就业市场在大洗牌,学历不再是“万能钥匙”,技能型人才更吃香。
那这给国央企涨工资的钱从哪来呢?就拿国央企来说,工资总额得上级批复,而批复的多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。企业效益好,赚得多,才能多发工资。可要是效益不好,想靠上级补贴来涨工资,基本不现实。再看看民企,老板自己都艰难求生,能按时发工资就不错了,让他们主动涨薪,难度可想而知。
所以,想靠企业给员工涨工资,光靠国家政策喊口号可不行。企业自身得硬气,得有真本事,能创造利润,有足够强的竞争力,才能在市场里站稳脚跟,给员工发更多的钱。
不过,话说回来,国家出台这个文件,毕竟是个积极信号。要是能落到实处,对我们打工人来说,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好事。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配套措施,让这好事成真。
我们也只能盼着,新的一年,好消息多一点,企业的日子好过点,咱们的工资也能跟着蹭蹭涨。如果你对这些事儿有自己的想法,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,大家一起聊聊!